

10月18日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34周年的纪念日。10 月 16 日至 17 日,以 “承烽火初心,育时代新人” 为主题的全国五省市九区县 “重走行知路” 活动在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原乡”与第二故乡 —— 上海宝山举办。此次活动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陶行知先生诞辰 134 周年临近之际,不仅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深情回望,更成为全国陶研力量深度联结、共探新时代育人路径的重要平台。
交旗延续传承使命
活动主会场设于行知中学,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王仁雷在致辞中指出,宝山是陶行知教育人生中极具分量的“精神原乡”——111 年前,陶行知正是从这里启程赴美求学,探寻教育救国之路;这里也是他创办山海工学团、开创 “小先生制” 的实践源头,更是他生命最后阶段坚守教育理想的最终之地。他说,此次活动将传承行知精神与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深度结合,是对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教育思想的当代践行。面向未来,需从践行 “教育救国” 初心、创新 “行知合一” 实践、坚守 “大爱无疆” 情怀三方面发力,将行知精神转化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强大力量。

在全场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宝山区委副书记陆奕绎向下一届“重走行知路” 活动主办方代表 —— 黄山市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柯德亮郑重交接旗帜,标志着这一精神传承活动正式进入 “宝山接力、歙县接棒” 的新阶段,也让 “重走行知路” 的火种在跨区域合作中持续传递。
多维解码行知精神
宝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黄琼以《立德树人、以行求知—— 打造陶行知教育思想最佳实践区》为题作主旨报告,系统阐述了宝山近年来在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探索与成果,为各区县提供了可借鉴的 “宝山经验”。

特邀嘉宾的分享则让陶行知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冯玉祥将军孙女冯丹龙女士、许士骐先生之子许唯物先生,与陶行知先生曾孙陶侃先生分别登台,讲述了陶行知在抗战烽火中坚守教育救国、与爱国志士携手共赴国难的感人故事,让现场与会者深刻感受到陶行知“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 的崇高理想与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师者赤诚。
为陶研传承注入新动能
此次活动还推出多项创新举措,为行知精神的传承赋予时代新内涵。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与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纪念馆、重庆市合川区陶行知先生纪念馆、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陶行知纪念馆、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杭州陶行知研究馆等6 家单位,共同签订 “陶行知先生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战略合作协议”,将通过资源共享、学术共建,为陶行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搭建全国性合作平台。
在科技赋能教育传承方面,合川区委副书记秦敏与重庆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菲共同启动“陶行知数字人”,让这位百年前的教育先驱以数字化形式 “走进” 当下,为青少年了解行知思想提供更生动的载体;“重走行知路 —— 中国教育人必访地地图”同时启动,将全国范围内与陶行知相关的重要场所串联成线,为教育工作者追寻行知足迹、践行教育理想提供清晰指引。此外,围绕 “承烽火初心,育时代新人” 主题的微论坛,也让各区县代表得以深入交流,碰撞出传承与创新的思想火花。


与会嘉宾还先后参观了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透过珍贵实物与详实史料,探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智慧源头;走进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探访1947 年育才学校迁沪后留存的行知育才旧院,体悟陶行知在烽火中育人的初心;在学校艺术中心与行创楼,大家亲身体验核雕、AI 编程等特色课程,直观感受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理念在当代校园的生动实践。此外,嘉宾们还前往宝山滨江,参观宝山规划展示馆、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港历史陈列馆,在了解宝山历史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 “烽火初心” 的理解。
宝山续写陶研新篇
据悉,“重走行知路” 项目由宝山区于 2018 年率先启动,历经数年发展,已从宝山的 “种子项目” 成长为覆盖多省市的 “联动工程”——目前,已开展三期活动。
2024 年,在重庆市合川区委、区政府牵头下,四省市七区县共同举办 “重走行知路・共育大先生” 主题活动,推动精神传承迈向更广阔舞台。此次五省市九区县再聚宝山,不仅是对项目初心的回归,更是对跨区域陶研合作的深化。
宝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以陶行知精神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实干担当转化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持续打造陶行知教育思想最佳实践区,让行知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金领速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