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青海日报
本报记者 宋明慧
很多人初见雪豹踱步的场景是在西宁野生动物园,从网上关注度到线下人流量,雪豹成为这里名副其实的“当家花旦”。尤其是“凌小蛰”和“凌小芒”的重生故事,持续引发全社会对雪豹救护的“围观”热度,数百亿流量引来庞大客流,变为一座城市以生态赋能的留量,“雪山之王”与“雪豹之都”有了联结并相互成就。
栖居于雪线之上的雪豹成为城市IP形象,正是西宁在雪豹救护这件事上从量到质的进阶,从零起步开展救护到成功探索野外放归,印证了西宁打造“雪豹之都”的必然。当物种于不同海拔梯度中得以更好保护,生态“定量”与绿色“增量”在发展时空中便叠量出最大值,省会城市打造“雪豹之都”由此有了具像呈现。
流量变留量,“雪豹课堂”面对面触达
很多人来到西宁野生动物园,一定是奔着那个藏在心中许久的愿望:近距离看雪豹,尤其在今年掀起一阵“雪豹热”。这场近距离触达“雪豹课堂”的背后,是一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度教育。
西宁植物园科普宣教与对外交流部负责人、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齐新章告诉记者:“往年7月15日前都是客流平峰期,但今年一进入7月就迎来客流高峰,7月、8月入园游客分别同比增长116%和近50%,人流量可以用爆棚来形容。”
从客流数据反向再看雪豹的“热”效应:一方面是西宁市打造“雪豹之都”这一城市名片引来客流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凌小蛰”和“凌小芒”在网络上创造了数百亿的流量,而这些在线下转化为了有形的增量——入园人次实现前所未有的增长。
爆棚的背后是偶然也是必然!“当时,虽想到‘凌小蛰’会引爆网络,推测可能产生数亿级别的流量,但没曾想达到了数百亿流量,这是救护雪豹流量的拐点。”齐新章告诉记者,这些年繁育中心一直尝试塑造动物“明星”,通过本土保护物种打造流量IP,而“凌小蛰”和“凌小芒”成为恰逢其时的“品牌”,但这并非偶然,在此之前繁育中心已经做了八年的积累。
西宁野生动物园作为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从2017年救护雪豹“凌霜”,直至后来陆续救护的雪豹,以及现在的“凌小蛰”“凌小芒”,每一次都借助网络主动公开整个救护过程,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加深对雪豹这一物种救护的了解和关注,当一次次社会效应叠加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了质的变化。
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必然对雪豹物种的保护产生连带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野生动物保护的有生力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正是自然教育的意义所在。
正如西宁野生动物园科普牌上所书: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齐新章觉得,这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逻辑,也是在动物园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逻辑,如果想更好地保护一个物种,就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全过程公开雪豹救护的细节就是基于此的考量,通过扩大雪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它争取到更多的保护资源。”齐新章说,刚开始传播量远远达不到预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摸索,对它的救护场景、救护过程等进行拟人化还原,让人们在共情中引起保护的共鸣。
从年初“凌小蛰”的“吸粉”无数,到年中“凌小芒”救护故事的公开,“蛰么芒”“蛰芒”等组合相继成为大家的新宠,这背后既是公众对雪豹喜爱之情的流露,更是对这一物种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大家并没有喜新厌旧,反而让公众把之前救护或繁育的每一只雪豹的故事又重新翻了一遍。”齐新章说。
空白到突破,救护雪豹不仅仅是温情故事
“凌小蛰”为何会引爆网络?人们在海量的信息中为小雪豹停留时,一方面是对它身体康复过程的关心,更主要的是对雪豹救护这件事的认可。
齐新章说:在雪豹救护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有一些独家的窍门和技术突破。从2017年至今,医疗技术水平攻关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凌霜”,国内首次在雪豹救护中应用核磁技术,首次把瘫痪雪豹治疗康复;“凌寒”,是世界首例成功运用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的雪豹;“凌不服”,实现国内首例雪豹面部整形手术和牙科的根管治疗;“凌蛰”,是首个经救护后佩戴卫星定位项圈放归的雪豹,创造了系统救护与个体科研监测相结合的经典教科书式案例,填补了领域空白……
野生动物救护和繁育工作在一次次零的突破中创造出为雪豹生还的奇迹,积累了公众口碑。这些年,齐新章几乎参与了所有野生雪豹救护和人工雪豹繁育工作,在他看来还有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
“最初没有兽医院,现在不仅有了,还配备了X光机、B超机、呼吸麻醉机、恒温保育箱等,今年‘凌小蛰’和‘凌小芒’的检查基本都是在兽医院完成的,而且救护专业人员实现基本健全。”齐新章说。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今年在救护“凌小蛰”期间,因为治疗的需要会将其搬运到不同的区域,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其实并不容易完成。正如齐新章所言,并不是每个救护中心都具备成熟的雪豹麻醉技术,这是一项承担很大风险的技术,对于高山猛兽而言用药量的多少很难把控,尤其在野外复杂的环境中更难掌控。
“我们在救护过程中不断积累数据,掌握了比较熟练的徒手保定技术,于去年印发了有关雪豹化学保定的地方标准,是国内首个雪豹麻醉标准,在提高全国雪豹救护能力方面会有一定帮助。”齐新章坦言。
而在“凌小芒”的救护中,关键在于解决长期饥饿导致的营养不良问题,主要的治疗手段是用时一个月调理肠胃。近年来,繁育中心针对野生动物救护在食物调配、饲料配比等方面也摸索出一套标准,从而提升了救护水平。
在开展雪豹救护工作中,有成功放归野外的,也有因不具备生存能力而留在西宁野生动物园的,面对公众的质疑,西宁野生动物园从未回避。“我们把从救护到治疗再到为什么不能放归,都清楚写在科普牌上展示,也让放归的雪豹上了科普墙,公众也明白了每一只留下来的雪豹都有不得已的理由。”
“雪山之王”与“雪豹之都”,双向奔赴的生态效应
“雪山之王”雪豹,为何会与省会西宁产生交集,甚至在主要商区、街头巷尾都点缀了雪豹元素。西宁,正以“雪豹之都”之名,带动起多元业态融合的百花齐放。
有人曾问,海拔和环境都不占优势的西宁凭何打造“雪豹之都”?殊不知在西宁市境内的北川河源区、日月山一带就发现过雪豹活动的踪迹,而且西宁野生动物园在雪豹救护放归、人工繁育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随着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制高点”,可见西宁打造“雪豹之都”有基础。
采访中,齐新章多次提及“凌小蛰”和“凌小芒”持续出圈走红的背后,是“雪豹之都”带来的放大效应,而这个城市品牌可以说是从西宁野生动物园酝酿并走了出去,再在西宁市从上至下的战略规划和实践作为中,成为一座城市引流的品牌。
“保护雪豹物种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升影响力和关注度,我们从救护第一只雪豹、开展第一只人工繁育雪豹开始,做了大量宣传,但效果不够明显,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雪豹之都’构想便随之而生。”齐新章说。
据了解,随着西宁野生动物园在雪豹救护、人工繁育领域开展诸多探索和突破,全国七成以上雪豹救护的成功案例都在西宁,加之大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教科普,已经集聚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加之2021年,青海省所有市州均记录到雪豹分布,青海成为全国第一个所辖区域都有雪豹分布的省份,西宁作为省会城市,打造“雪豹之都”便水到渠成。
齐新章告诉记者:“无论在哪个城市,人们去野外看到雪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作为科普宣教的重要场所,西宁野生动物园有全国动物园最多的雪豹,且全国仅有的3只人工繁育雪豹也在这里。”
如今,雪豹作为展示西宁这座高原城市魅力的形象代言,与生态保护、文旅产业发展紧密相连,是生态旅游的符号和招牌。
不止如此,“雪豹之都”也是引导公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形载体,是一堂开放而又包容的自然教育,齐新章说,今年已经开展五十多场雪豹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后续还会加大力度。他用自己的感受作比对:以前去西宁市中小学开展科普宣教活动时,认识雪豹的孩子只占到极少数,随着“雪豹之都”影响力扩大,现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叫得出名字。
当雪豹元素在整座城市随处可见,当看到雪豹已不局限于动物园,省会西宁正以一座城的名义肩负起保护雪豹物种的责任和使命,并从中找寻丰富的生态内涵,推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
金领速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